上古
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,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,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(天子或諸侯娶妻時才會有)。例如女英是舜的媵。
在商朝有時有並后(同時有兩個王后)的情況。
《周禮》記載:王的后妃「編制」為:一后(嫡妻)、三夫人、九嬪、二十七世婦、八十一御妻,凡一百二十一人。諸候一娶九女,且不再娶,可見妾是八個;大夫是一妻二妾;士則是一妻一妾。而庶民,則只許有一妻與之匹配,故而庶民被稱為匹夫匹婦。但《周禮》很可能是戰國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。
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則稱天子「一娶十二女」,「古者天子娶後,三國來媵,皆有娣侄,凡十二女。」並稱諸侯「一娶九女」,也有稱天子「一娶九女」的。
先秦的后妃之制還比較簡單,王之妻稱后,王之主要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。
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時出現兩個王后或諸侯夫人的情況。

漢朝
西漢皇帝之妻稱皇后,妾皆稱夫人。並立八品:
•皇后
•昭儀;至元帝時才被創設
•夫人
•美人
•良人
•八子
•七子
•長使
•少使
•婕妤,自婕妤至充依,此四等為漢武帝所增設
•娙娥
•容華
•充依
•五官
•順常
•無涓、共和、娛靈、保林、良使、夜者等,五個位號並立為最後一級
太子妻稱妃,妾有良娣、孺人,共三級;皇孫妻稱夫人,妾無位號,皆稱家人子。
東漢初開國時,後宮位號被大量刪減,只剩貴人、美人、宮人、采女等四等級,且人數不定。
但後來至漢桓帝、漢靈帝時,後宮女子不論后妃、女官、宮女等,總數多達二萬人。


曹操為魏王時,於王后以下定五等:夫人、昭儀、婕妤、容華、美人。魏文帝時增設貴嬪、淑媛、修容、順成、良人五等。明帝時又增淑妃、昭華、修儀三等,省除順成,這樣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級:
•1)夫人,位次皇后,爵無所視;
•2)貴嬪,位次夫人,爵無所視;
•3)淑妃,位視相國,爵比諸侯王;
•4)淑媛,位視御史大夫,爵比縣公;
•5)昭儀,爵比縣侯;
•6)昭華,爵比鄉侯;
•7)修容,爵比亭侯;
•8)修儀,爵比關內侯;
•9)婕妤,視中二千石;
•10)容華,視真二千石;
•11)美人,視比二千石;
•12)良人,視千石。 

晉朝
晉武帝取漢魏之制,參用古法,始設三夫人、九嬪:
•三夫人:貴嬪、夫人、貴人,位視三公;
•九嬪: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修華、修容、修儀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,位視九卿。
九嬪以下還有美人、才人、中才人,爵視千石以下。

南北朝
南北朝時南朝的宋、齊、梁、陳皆承晉制,但名稱略有變更。

南朝齊
在南齊太祖建元元年,經禮司奏請而設置;
•皇后一人
•三夫人;貴嬪、夫人、貴人
•九嬪;修華、修儀、修容、淑妃、淑媛、淑儀、婕妤、容華、充華
•散位;美人、中才人、才人
建元三年,皇太子的東宮內,增設三內職,為;
•良娣,位視開國侯
•保林,位視五等侯
•才人,位視駙馬都尉
在之後的南齊世祖的永明元年,經禮司奏請,新增貴妃位號,並將九嬪中的淑妃位號獨立出來,並將兩個位號加上新的規制;
•貴妃、淑妃受以金章紫綬,並配窴玉
•淑妃和貴妃為次於皇后之位號,且位視三司
永明七年,又增設昭容填補九嬪中的空缺。

南朝陳
陳朝建國後,陳高祖以樸素自居,因此對於後宮位號並無詳細定製。
陳世祖天嘉初年才有了較詳細的宮制;
•皇后一人
•三夫人;貴妃、貴嬪、貴姬等,各一人
•九嬪;淑媛、淑儀、淑容、昭華、昭容、昭儀、修華、修儀、修容等,各一人
•五職;婕妤、容華、充華、承徽、列榮
•散位;美人、才人、良人,皆無定員 

北魏
北魏太祖後宮簡樸,只設夫人,不論數目多少,但眾夫人之間仍有一定的品次。
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為;
•皇后一人
•左昭儀、右昭儀
•貴人
•椒房
在北魏高祖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同時,改革後宮,後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;
•皇后一人
•左昭儀、右昭儀,位視大司馬
•三夫人,位視三公
•三嬪,位視三卿
•六嬪,位視六卿
•世婦,位視中大夫
•御女,位視元士
又置女官以掌教後宮典儀;
•內司,位視尚書令、尚書僕
•作司、大監、女侍中,位視二品
•監,女尚書,美人,女史、女賢人、書史、書女、小書女,位視三品
•中才人、供人、中使女生、才人、恭使宮人,位視四品
•春衣、女酒、女饗、女食、奚官女奴,位視五品 

北齊
北齊初有夫人、嬪、御,但後來至北齊世祖時,由於他的關係,增設許多嘉名美號充實後宮,甚至二位皇后並立,同時在他在位的期間,後宮位號的數目堪稱中國歷朝之冠。
北齊世祖於河清年間制定新的宮制,之後北齊後主又設左娥英、右娥英於昭儀之上,到最後,北齊後宮宮制大體為;
•皇后一人
•左娥英、右娥英,各一人,位視左右丞相
•淑妃,一人,位視相國
•左昭儀、右昭儀,各一人,位視二大夫。
•三夫人;弘德、正德、崇德為三夫人,位視三公。
•上嬪;隆徽、光猷、昭訓,位視三卿。
•下嬪;宣徽、宣明、凝暉、凝華、順華、光訓,位視六卿。
•二十七世婦;廣訓、修訓、靜訓、敬訓、敬婉、敬信、昭寧、昭華、婉華、芳華、芳猷、正華、光正、茂光、明范、明信、明淑、弘猷、弘徽、令則、暉則、暉范、貞范、艷儀、曜儀、曜德、和德,皆各一人,位從三品。
•八十一御女;茂德、敬茂、茂范、妙范、修范、英范、暉章、瓊章、瑤章、良媛、良信、正信、柔華、思柔、令儀、秀儀、慎儀、妙儀、婉儀、修靜、茂儀、潤儀、麗儀、弘儀、肅儀、穆儀、穆閨、穆華、明懿、崇明、明訓、明艷、敬順、崇敬、修敬、敬寧、昭順、昭容、昭慎、穆光、曜光、光范、內范、艷光、媛光、彭媛、肅容、靜肅、肅閨、懷順、懷德、貞懿、貞凝、貞穆、貞媛、貞慎、弘慎、徽淑、徽娥、弘艷、艷華、婉德、明婉、艷婉、芳婉、凝婉、修媛、修禮、英淑、淑懿、淑猗、承閒、修閒、閒華、麗則、柔則、良則、妙則、訓成、寧訓,皆各一人,位正四品。
此外又置才人,采女,以為散號。

北周
北周初只設五夫人,但後來北周宣帝無道,五后並立;
•天元大皇后;楊麗華
•天大皇后;朱滿月
•天中大皇后; 陳月儀
•天左大皇后;尉遲熾繁
•天右大皇后;元樂尚
其餘後宮位號多不勝數。

隋朝
隋朝初時,由於隋文帝之皇后—獨孤伽羅善妒,因此後宮位號非常簡單,雖有設置、但仍不正式作為皇妾;
•皇后一人
•嬪,三員,掌教四德,視正三品。
•世婦,九員,掌賓客祭祀,視正五品。
•御女,三十八員,掌女工絲枲,視正七品。
又參循漢、晉舊制,設置六尚、六司、六典等女官職,以掌後宮典儀。
因獨孤皇后善妒,後宮位號形同虛設,在獨孤皇后薨亡後,隨文帝才又將之改為;
•貴人,三位
•嬪,增至九人
•世婦,增至二十七人
•御女,增至八十一人
隋煬帝時期,隋煬帝又參閱古典,自製嘉名以充實後宮;
•皇后一人
•三夫人;貴妃、淑妃、德妃,品正第一
•九嬪;順儀、順容、順華、修儀、修容、修華、充儀、充容、充華,品正第二
•婕妤,十二員,品正第三
•世婦;美人、才人十五員,品正第四
•寶林二十四員,品正第五
•御女二十四員,品正第六
•采女三十七員,品正第七
•另又有承衣刀人,皆隨侍左右,並無員數,視六品以下 

唐朝
唐朝初開國時,參考前朝舊制而設立;
•皇后一人
•四夫人;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,各一人,正一品
•九嬪;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,各一人,正二品
•婕妤九人,正三品
•美人九人,正四品
•才人九人,正五品
•寶林二十七人,正六品
•御女二十七人,正七品
•采女二十七人,正八品
唐高宗時改制為;
•皇后一人
•贊德二人
•宣儀四人
•承閨五人
•承旨五人
•衛仙六人
•供奉八人
•侍櫛二十人
之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改宮制為;
•皇后一人
•惠妃、麗妃、華妃、貴妃[1],各一人,正一品
•六儀;波儀、德儀、賢儀、順儀、婉儀、芳儀為正二品
•美人,四人
•才人,七人
•尚宮、尚儀、尚服,各二人 

五代十國
因朝代國家覆立更替頻繁,後宮位號難以查閱。 僅知其中的後唐定宮制位號為;昭容、昭儀、昭媛、出使、御正、侍真、懿才、咸一、瑤芳、懿德、宣一,這眾多位號的等級和人數限制皆不明。

宋朝
宋朝立,沿唐制,設四妃、九嬪、等等。真宗、仁宗在位時,把九嬪擴充至十八人,仁宗又在妃級別中增一位號名宸妃。 宋朝定宮制為;
•皇后一人
•四妃;貴妃、惠妃、麗妃、華妃[2]
•九嬪[3];太儀、貴儀、妃儀、淑儀、婉儀、順儀、順容、淑容、婉容、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
•婕妤
•美人
•才人 

金朝
金朝後宮制基本沿用唐制:
•皇后一人
•元妃、貴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賢妃,正一品。
•九嬪;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,正二品
•二十七世婦;
o 婕妤,九員、正三品
o 美人,九員、正四品
o 才人,九員、正五品
•八十一御妻;
o 寶林,二十七員、正六品
o 御女,二十七員、正七品
o 采女,二十七員、正八品
在金宣宗貞祐年間後改制為;
•皇后一人
•貴妃、真妃、淑妃、麗妃、柔妃
•九嬪;昭儀、昭容、昭媛、修儀、修容、修媛、充儀、充容、充媛
•婕妤
•麗人、才人,為正三品。
•順儀、淑華、淑儀,為正四品
•尚宮夫人,尚宮左夫人、尚宮右夫人、宮正夫人、寶華夫人、尚儀夫人、尚服夫人、尚寢夫人、欽聖夫人、資明夫人,為正五品
•尚儀御侍、尚服御侍、尚寢御侍、尚正御侍、寶符宸侍、奉恩令人、奉光令人、奉徽令人、奉美令人,為正六品
•司正御侍、寶符御侍、司儀御侍、司符御侍、司寢御侍、司飾御侍、司設御侍、司衣御侍'、司膳御侍、司藥御侍、仙韶使、光訓良侍、明訓良侍、遵訓良侍、從訓良侍,為正七品
•典儀御侍、典膳御侍、典寢御侍、典飾御侍、典設御侍、典衣御侍、典藥御侍'、仙韶副使、承和良侍、承惠良侍、承宜良侍,為正八品
•掌儀御侍、掌服御侍、掌寢御侍、掌飾御侍、掌設御侍、掌衣御侍、掌膳御侍、掌藥御侍、仙韶掌音、祗肅良侍、祗敬良侍、祗願良侍,為正九品。
•金海陵王當政時,皇妃位號多達十二等:元妃、姝妃、惠妃、貴妃、賢妃、宸妃、麗妃、淑妃、德妃、昭妃、溫妃、柔妃 

元朝
元朝時,後宮位號簡單樸素,只設有皇后、妃、嬪三等,但人數不定。
雖然位號很少,但這不代表後宮人數也簡單,元朝後宮以斡兒垛來區分后妃的地位,斡兒垛是宮帳的意思,一座宮帳裡面可能同時住著好幾位皇后和嬪妃,而在眾多宮帳中,以第一宮帳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。

明朝
明朝的後宮位號,大體上並無嚴密的等級分別,對於後宮嬪妃的等級有著很大的彈性。除以皇后為最高之外,貴妃僅次於皇后、明憲宗時又封萬貴妃加「皇」字為皇貴妃,以後漸成定製。
皇妃位號除貴妃之外,亦以賢妃、淑妃、莊妃、敬妃、惠妃、順妃、康妃、寧妃等為眾妃位號。
之後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別都出現了端妃和恭妃的位號。
明世宗嘉靖十年(1531年)仿古禮冊立九嬪;
•德嬪、賢嬪、莊嬪、麗嬪、惠嬪、安嬪、和嬪、僖嬪、康嬪,位在眾皇妃之下。
但又無嚴格規定以上位號非用不可,在明朝這二百七十六年間,後宮除去上述位號外,還出現過端妃、恭妃、慧妃、裕妃、成妃、昭妃,寧嬪等位號。
除去以上妃、嬪的等級分別之外,另外還有婕妤、昭儀、貴人、才人、美人、選侍、淑女、答應等位號雜置期間。

清朝
在清朝,將之分為八等級,分別為;
•皇后一人
•皇貴妃一人
•貴妃兩人
•妃四人
•嬪六人
•貴人不限人數
•常在不限人數
•答應不限人數
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:康熙皇帝擁有後宮嬪妃等79人,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。



以上內容引用自http://zh.wikipedia.org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游阿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